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18

德珍的绝美之图与林筝的胡说八道

德珍,台湾女画家,偶最喜欢的插画家啦!

05还是06年看《清风拂面》的时候,就觉得心有所动,因为上面的一些首饰钿子,和清代后妃首饰的实物太像了,后来才知道,果然德珍老师有范大人这样的高人做后盾,自然底蕴丰厚,光艳异常。

主要是共赏德珍老师的美图——如此天仙般的MM们,比“颜如玉”更真实可感,实在是眼目之盛宴。

林筝顺带胡说八道,斗胆评论番人物的服饰。

但诸位看官可要知道,能评论,首先是德珍老师画的比较真实可信,若如叶锦添版的新“红楼”设计——蕾丝与羽毛齐飞,铜钱共塑料一色,那除了仿照美猴王大喝声“妖怪”,再无可说。其次,德珍老师唯美的风格,自然需要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所以,林筝只是姑且尝试翻出历史的原貌,互相印证对比一下,也是种乐趣吧^^

林筝才疏学浅,是大家的后生学子而已,故错漏胡说之处一定很多很多,大家哂笑之余,一定要给小的指出错误哦!先拜谢了^^

原来在复兴连载的,现在抄过来~~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20

先从德珍老师的准近作《汉妆潋滟》开始吧^^

这个是介绍哦:
德珍  插畫界的才女,唯美浪漫的畫風風靡不少年輕男女。其作品不勝枚數,舉凡兒童插畫、小說封面、月曆、國家戲劇類海報、電玩軟體人物、喜餅盒,皆可見德珍不凡的繪圖功力。其個人作品集包括: ●《花彫月曆》(東販出版)●筆記故事書《問花》(漢藝色研出版)●《花彫繪卷》畫集(萬盛出版)●《豔歌行》畫集(萬盛出版)●《敦煌藏奇—供養人》畫集(萬盛出版)●《千年唐姬》繪本故事書(萬盛出版)●《璀燦》畫冊(萬盛出版)●《英雄美人》畫集(萬盛出版)●《德珍中國塔羅牌》(尖端出版)●《清風拂面》繪本(尖端出版)  ●《紅顏如玉 十年珍藏精選畫集》(尖端出版)●《羅曼史 十年珍藏精選畫集》繪本(尖端出版)

繼2005年的《清風拂面》、2006年的《白銀似雪》之後,東方絢華大系卷三?《漢妝瀲灩》,終於在讀者引頸企盼下誕生。此次以歷代漢族女性為主角,包括后妃、文人、傳奇角色等,讓讀者從德珍充滿浪漫及歷史考究元素的畫筆下,體會李清照的悽愴、楊貴妃的豐美、大小喬的婉約… 定能超越前作,一新讀者的耳目。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23

妹喜

著名的“祸水”之一。与夏桀的亡国密不可分。臭名昭著的成语“酒林肉池”就是夏桀和妹喜所为。与这个相比,撕几条绸子听声,便只是小巫了。
也许,雪芹也是因这个“裂帛之声”,才有了夏日怡红院,“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旖旎。




嗯。。。单看人的话,无论如何猜不出这是妹喜。

发型纯是清代式样的两把头,后面燕尾表现的很明显。点翠首饰也是清代风格。最有古意的是那个螺旋和青铜样的弯钩,不过未见用于头饰。耳坠亦是后代风格,商的话,耳珰的可能性要大些,不然就是薄金片打的螺旋花纹耳环。右手的镯子原型应该是故宫清代后妃那对沉香万字纹镯,右手两个细镯子倒是颇有汉琉璃的光彩,宽的那个可以视为松石镶嵌。。。但波浪造型,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内衣外穿~~可能是为了体现妹喜的野性之美。像是宋的抹肚(颈后系绳那个),与清的肚兜(外面这个)的叠穿,许是灵感来源自夏天MM们很流行的吊带^^

这一张,最炫人眼目的,是她手中散落的流沙,与她眼角唇边鬼魅的微笑。似是在说,兴也好,亡国也罢,不过是那流沙,终将归于尘埃;一个国家,也不过是手中随兴的玩具。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25

褒姒



倾国倾城这个词,源于褒姒。而她,也真的倾了城,覆了国。“烽火戏诸侯”——也许和妹喜一样,在褒姒眼里,这就是一场游戏。

昏庸如周幽王的城和国,又何苦留着呢。




后面隐约的烽火台几乎是褒姒的标签了。很欣赏这个头饰的设计,虽然完全是“超现实”的。发髻本身是很历史的,商周挽髻,就是集中所有头发挽于头顶中央(画下面的披发是为了美感需要啦^^)商周流行串珠,但是否用于头饰,未知。金色螺旋饰物颇有金沙的风格。

仍然是内衣外穿(难道是固定为了表现这样的鬼魅女子?)这次是纯粹宋的抹肚,颈后和背后都系带。另外出现了臂环,看来是青铜镶嵌的呢。

比起妹喜,褒姒的表情要单纯些了,从她双眼的方向望去,能看到天上作为紧急信号的烽火,虽然烽火本不是信号弹状。她在明媚而单纯的凝视,似在单纯的享受着这场倾城倾国的游戏。

还有一点,真的很佩服德珍老师的准确——还记得嘛?褒姒是不笑的。因此,画上的人,只在似笑与非笑之间。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27

西施



中国历史上传说最多的佳人了。无数无数的故事、无数无数的传说。

关于西施的结局,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不过,当吴王的宫殿里火光一片时,当乡音以这样的刀戈之声出现处,西施是否会怀念,昔日清浅的溪水边,浣纱的时光?




束发的原型应该是青铜器,额前化用了鼎或别的什么的把手,与下面的吊环,但经德珍老师换成翡翠的材质,立即变得像女子头饰了。两边金花镶嵌的红宝与束发中间的蓝宝搭配,端庄华美,不过这样的配色和鬓边花与蝴蝶的样式,都是明代风格。

耳坠的原型定是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汉匈奴墓出土的那对,德珍老师很完美的还原出了松石,蓝琉璃珠的质感,具体呈出它们当年的灿烂。

身上及手腕的串珠,都是从商到唐一直流行的,尤其颈链,瓷松或者天河石的质感体现的真美。另有玛瑙等等的串珠,注意她右手链上那个小小的勾玉哦。

衣服正统。手上拿的荷花帕子,也许代表了西施本不染尘俗,也许,只是要说,这“吴国的妖”,一直想做的,不过是最普通的,浣纱的越女。

紫色的菱角花 发表于 2010-8-23 21:30

喜欢感觉像言情小说的都是美屡我口水姐姐继续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32

吕后


记得学《鸿门宴》的时候,很热衷于霸王和沛公的对比,但还有组对比往往被忽略了——虞姬和吕后。

虞姬永远是霸王的红颜,应该也是知己吧,不然为何霸王在末路的时候,仍惦记着“虞姬虞姬奈若何”。吕后和刘邦,更像是对优秀的政坛搭档,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理智而又残酷。





很喜欢的一张^^

吕雉有没有这么漂亮自然不论,而且似乎野史记载,吕后也算是当地的美人。

发型与其说是汉的高鬓,不如说整体造型更像汉男子的长冠,或者楚国男子“冠切云之崔巍”高冠。德珍老师几乎舍弃了一切华美的装饰,凸现的只有一条昂首向天,张牙舞爪的金龙(样子是明代的龙)——这似乎在暗示,这个女子,重要的,不是她的性别。

耳坠窃以为不是很妥当,不然干脆什么都不戴(当然也不符合历史)或者利落的耳珰。图上西洋式的耳坠可能会将视线注意力向下拉,从而削弱的发髻给人的震撼。


腰上想表现的应该是汉代的大佩。不过一个是唐女子细碎的腰佩式样,另一个更像清代玉花片和点翠小件和珠子的组合。嗯,画的很美,色彩艳丽,玲珑通透,不过这样纤碎的的样式与颜色,一是可能会分散视线的注意力,夺了通身上下和背景金龙的光彩,二是将人衬托的柔婉,不似发髻给人的磅礴大气。

衣服是正统的汉大袍,领缘花边古雅高贵。袖子窄了些,那条白色长绫是中土最早的水袖,汉代出土的舞女俑中就着力表现了这样长长的袖子,和后来京剧中的比比,文化就是这么一脉相承的。


画面整个沉重大气,名为吕雉的女子,坎坷有了,风浪经了,权势握了——不过,幸福呢?也许,她的眼光,从未在我们这样庸常之辈所渴望的小小幸福上片刻停留——正如画上的女子,她的目光掠过戚夫人的巧笑、刘如意的荣光;划过朝朝暮暮、与子偕老,望向远方天地(眼神应该再坚定凌厉些~)——既然有些东西已经无法得到,那么,就用更多的来补偿吧。


看不到吕后的袍角,也不知道,她是否看到了,自己脚下踏着的路和白骨。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35

阿娇


这名字,本身就像一声叹息。

从“金屋藏娇”到“千金纵买相如赋”,陈阿娇该哀怨的,是汉武帝的薄情,还是自己的骄纵?




额饰这次是化用的带钩,青金与绿宝石的搭配很汉代,很华美。发饰比较模糊,辽的金冠或者明的鬓都有类似的,不过大小应该和明的荻鬓类似,不过是头发由里面解放到了外面。耳环还是从商就一直很流行的串珠。透明色的黄绿交杂的手镯,很像汉琉璃的质感呢^^

外面红色的披衣,更像一个披风。若是正式成衣,就是很规矩的深衣了。

画面理应是金色的,背后那个汉代建筑,是宫墙、金屋,或是长门?

“当以金屋贮之”,该是多少女孩想都不敢想的梦。不过,这个梦醒的太快。这个是在长门的阿娇吗?她伸手想抓住的,是皇后的珠光、武帝的宠爱,还是曾经被包容的,年少时的肆意骄横?

(注意左边的烛台和右边的博山炉,都画的非常棒!)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37

卫子夫



从歌女到皇后,似乎又是个灰姑娘般的传奇。

子夫的名字,读起来就很有趣——卫子夫,为子夫,也许在她的一生中,子还有夫,就是她、还有她的家族,全部的希望和依靠。

子夫和阿娇,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一个是过早的看到了世态炎凉,承受过骨肉分离之苦的女奴,一个是自幼金屋娇嗔,飞扬耀目的公主。不过当故事由金屋的梦幻转入了日复一日的宫廷琐事时,骄横跋扈的女孩,便彻底败给了如履薄冰的温柔女人。

无论卫青霍去病在外建立的天大的功劳,或者卫家的声势与皇后的尊贵,子夫的谨慎温和自始至终,纵然跟武帝有仇的司马迁,对于她的错处,也只挑剔得一句“生微矣”。唯一看到她一次爆发,也是最终的一次,她毅然选择了逾矩,因为身后有她或许无辜的儿子,为了卫护儿子,她不能退让哪怕一步,无论生死。

因为“子”,分明就是排在“夫”前面呢。




比之阿娇,子夫的服饰可简陋的多了,想是因为女奴的身份?

发冠实在没看出什么渊源,不过太有匈奴风味了=。=。发型看不到背后,不是是否是汉代女子流行的椎髻或是堕马髻耳坠,耳坠的勾玉很古朴。衣服相当怪异,,,这种现在很时尚的大翻毛衣服,清代以前可基本是“胡人”的专利。

画上女子的眼神,似乎有期待和惊喜,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惶恐。或许正如她初见刘彻——凌驾于钟情于欣赏上面的,是明了,眼前的这个男子,可以拯救她和她的家族。

她知道自己的责任,也知道自己只能温柔而隐忍的去争取。

林筝98 发表于 2010-8-23 21:40

刘细君



和前面的诸位比,这似乎是个陌生的女子。不过,她确凿的占据了历史上的一个“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刘细君忍耐着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忍耐着已60多岁的夫君,忍耐着很快到来的匈奴左夫人,忍耐着老国王死了还要嫁给继承王位的孙子的耻辱;凭借右夫人的身份和聪明才智,言行得体,不卑不亢,与乌孙和睦相处,不仅赢得了昆莫的宠爱,也赢得了左夫人的敬重,深受宫廷内外的崇敬和爱戴。

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怒乌孙亲汉,出兵攻袭。乌孙遣使向汉朝求援,汉发兵15万骑,分5路进击匈奴。乌孙昆弥亲率5万骑从西方突人,成合击之势,匈奴被创远遁。匈奴势力自此转衰,汉朝北方获得了和平与安宁。

作为汉、乌联盟的奠基人和实施者,刘细君的心血和劳绩,终于结出了胜利的果实。





发型的原创度很高。。。就整体来说,是唐代簪花的高鬓,或者是后代壁画里菩萨像。对于汉代边境的百姓而言,这个女子,确实比菩萨要管用(虽说武帝的时候,菩萨这个概念还未传入中国)。衣服实在很像藏袍的风格,反正肯定不是汉代的袍子或者深衣,可是她不是文成公主呀。。。乌孙的衣着样式未知,但一个马上为生,帐篷度日的地方,似也与这样的高鬓和长袖不大适合。

背景是热闹熙攘的壁画上的马车与仪仗,那是送嫁的豪华队伍。但送走它的,没有任何羡慕的眼光,只有无奈、同情、幸灾乐祸。

这个女子,容貌似乎算不上绝色,但眼神却镇定的让人心生敬意。这或许源于她深知,祖国大汉疆陲的安宁就系于自己一身,她身后,殷殷期待的不仅是朝廷,更是千万颠沛流离的边境百姓。

别忽略她脚下的浮云,掀开历史的大功和大义,显出的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公主的忧伤——“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而她,就如被吹走的彩云,至死未能再踏入故土一步。

名满天下的王昭君,其实只是细君的后来人。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德珍的绝美之图与林筝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