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璞山房 发表于 2011-12-29 08:54

民国元年秋水轩尺牍一册,起拍150,一口价200

民国元年秋水轩尺牍一册,起拍150,一口价200






雁子 发表于 2011-12-29 10:13

转贴:
《秋水轩尺牍》,为清人许葭村所著。许葭村是一位师爷,里面收录了他许多公私书信。提到师爷,脑海中浮现这么个形象:

    老鼠眼,八字须,薄嘴唇,小细胳膊小细腿,一手持折扇,一手捏住一撇胡须,哈着腰,长期将自己的小嘴巴搁在县令的小耳朵边,叽哩咕噜,臆猜官事。

    县官和师爷的出身,大多家境贫寒,并习惯儿时刻苦读书。前者科场如意,中了进士。而后者科场不如意,家里无钱捐官,种田,又没力气,只得给人家作参谋幕僚。师爷长期活跃基层,使得他们擅长迎来送往,洞悉世态炎凉。

    读《秋水轩尺牍》前,听一位年纪很大的朋友说:“内容乐观积极、入情入理,文笔简洁雅丽、生动流畅,从中可了解一点汉语规律。”

    闲来无事,卧读几则,渐渐地,我觉得这位老年朋友讲得很有道理。尺牍每篇几十或百来字,虽是文言,却不古奥,个别典故,借助注释,读起来也赏心悦目。同时,根据我浅薄的经验,在安静的夜晚,不知不觉地念出声音来时,好像真有余香绕齿。据说,该书曾是老一辈学习语文的范本。

    许葭村是绍兴人。这里出产师爷,并在历史上形成品牌。然而,根据这本书信集,可以看出,他毫无品牌师爷的那种玩弄刀笔、谋私作恶的特点。相反,他四处漂泊,舞文弄墨,努力地催粮征税、审人判案、递呈公文,以期达到养家糊口之目的。他的尺牍,毫无官僚味、没有一些“大”的东西,更多的是,梅兰竹菊与柴米油盐交织在一起的小文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许葭村是丈夫,是孝子,是文人,是幕僚,是低收入者。因此,他需要向亲友借贷,贺寿,吊唁,托事,谋差等等。麻利的许葭村身处清朝,经历过良好的汉语训练,笔触精致,文字凝练,故而,能很好地传达他想传达的一切。

    这本书,也不像《古文观止》那样庙堂气,它更接近“洞房花烛,加官进宝”的世俗信念。虽然入世,却不俗气,反到来得冰清玉洁。前面说过,家境的贫寒,幼时的刻苦学习,因此,生活和书本的双重经验,所塑造出的人格,使得作者既具备梅花一样的品格,又有一份清净虚空、透彻玲珑的心境。正如一封信的开头:“人如秋水,宛隔蒹葭”。面对贫穷,苦闷,病痛,孤独等人类的情感,他在信中对朋友娓娓道来。你静静地听,感同身受,你不会产生听人诉苦的那种厌恶。他的言语,仿佛是经过一潭透明的水过滤到你的眼底,他的琐事,都是潜伏潭底一粒粒的小石头,老实,干净,好看。

    这些,也许是老一辈把它作为学习范本的原因之一吧。

    随手抽取其中一封信为例,《贺陈筠青生女》,信很短,把它抄在下面。并参照典故的注释,作出我肤浅的解读,以衬托原文的雅致(如果觉得古文读起啰嗦,麻烦直接跳过下段)。

    昨得手书,以弟夫人弄瓦而不弄璋,其辞若有憾焉。不知二五构精,伉俪同工,是谁之过?而为怏怏耶?况雏凰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

    昨天接到你的信,得知你妻子生了女儿,从你的言词看来,好像不满意。不知道夫妻二人同心协力之后的怀孕,是谁的过失呢?你就这么不满意吗?况且女儿生在了前面,还可以接下来再生儿子。像东晋显赫的谢氏家族,也因为出了个才女谢道韫,方显得更加美好。所以,别认为生女孩不如生男孩。

    反复对比上面两段文字,就会发现下面的失掉了“雅致”。当然,我的解读也有不精确之处。重点在雅致。联系到我们的具体生活,我们似乎确实将雅致的感觉遗失多年。然而,古人也会有郁闷——“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的郁闷似乎没有他们来得洒脱。难道今人的情感不如古人那么诗意?但,我不认为他们在精神方面比我们过的滋润。就个体来说,只是今人还没找到合适的方式。现在,释放或寄托精神(垃圾)的载体似乎少得可怜。

    回到语言文字本身,我的本意是,古人“之乎者也”并非必定雅致。各有各的方式而已。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几乎天天接触,因此,见到用现代语言排列组合出的“水货”也很多。当我们阅读现代语言制造的“水货”多了之后,遇到“好货”时,视觉正好麻木了。此其一。再则,文言文,难道当时就没有“水货”?只是,经时间淘洗下来的文言文,“水货”基本被淘汰了。加之,与现在的语言面貌不同,有新鲜感,不会因看惯了鱼龙混杂,而产生视觉麻木。这两点,应是文言文显得雅致的另类原因。但是,就汉语规律来说,文言文显然较现代语言更符合规律。因为它沉淀的时间长,发展成熟,言简意赅,顿挫断句,都很讲究,符合汉语诵读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对初步了解汉语,很有帮助。《秋水轩尺牍》,显然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

    这点,也许是老一辈把它作为学习范本的又一原因吧。

    最后,谈下书信这回事。似乎现在很少人捉古正经亲笔去写一封信。换言之,这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时代。我们摆脱不了电脑带来的便捷。说“弃书投网”也好,说“自投罗网”也罢。这种状况,像是不可避免地中了某种蛊。又好比中了美人计,中美人计的人,都是有点后悔,又有点恋恋不舍的。问题是,已经中了。既成必然,无需伪惆怅。

抱璞山房 发表于 2011-12-29 11:33

多谢楼上考证{:soso_e163:}

泗笙 发表于 2012-2-4 20:52

1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元年秋水轩尺牍一册,起拍150,一口价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