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万两 发表于 2013-10-29 08:03

衣美,人更美!

淡中知味 发表于 2013-10-29 09:20

美!

开封老郭 发表于 2013-10-29 15:24

是我见到好的绣品之一。人美物美。若双手手面向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就更好了。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29 21:24

问好开封老郭!{:soso_e181:}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29 21:25

谢谢各位抬爱!{: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83:}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29 21:26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10-29 21:44 编辑


  这件蓝绸地团花绣的女氅衣,右衽,宽袖,圆领带云肩,应是官宦女子的东西。而且,应该是本族女子的服装。氅衣,最初便是传统的汉族服饰。道光以后始见于清宫内廷。清朝建立以来,在男从女不从的约定下,满汉两族女子基本保持着各自服饰形制。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着装的界限已不再那么分明,晚期更是互借互用。入住中原后,满州贵族连生活习惯也逐渐汉化。读纳兰性德的词,感受到的是宋人般细腻的情致,而不是满州式立马弯弓之豪迈。纳兰性德曾师从先祖徐乾学,先祖曾为其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想当年,先祖穿着清帝所赐的蟒袍金带,向满州子弟传授汉文化时,真不知是怎样一份心境。于上是外族的君王,于侧是异族的臣僚,在朝中办事是如履薄冰,不卑不吭、不动声色地维护着本族的师友同胞,传播着本族的文化,亦要帮着清帝对付来自关外的挑衅,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危。去林间泉下诗酒吟唱固然快意,但更多沉重的历史使命该谁去背负。先祖的舅舅顾严武遭难时,亦是他们这几位在朝为官的外甥竭力周旋,将他救出。先祖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时,朝鲜使臣郑载嵩诉他的国王受枉,言语悖妄不羁。先祖立即上疏清帝,康熙帝看过疏奏,赞先祖所奏有关国体,按之办理。不久,朝鲜国王上疏谢罪。忍辱负重,不求清名显赫,只求顾全大局,而后功成身退。这样的文臣在当时不在少数,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清风亮节的美名,却默默顶在风口浪尖处为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办了不少实事。也是这些汉臣们的奋力争取,清帝在对汉人的服饰改造上作了折中的让步,从而有了“十从十不从”的约定,比如在服饰上的“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于足不出户的闺中女子而言,高墙外的腥风血雨已通过贴身的衣饰淋到了她们柔弱的身躯上。穿上异族的服装,无疑是在提醒自己,已是亡国之女了。更何况,汉族女子的三寸金莲又如何套得上那花盆底的高底鞋。这些争取,于她们而言,已是最体贴的抚慰了。至少,最贴身的物件,还是自己民族的。就暂且装在这样的壳子里和异族保持一份心理上的安全距离吧。于本族的男子而言,不管外面的刀光剑影,至少回家后,看到的是自己女人熟悉的样子,这何尝不是心灵上的一片净土......

  捧着这件蓝绸质地团花绣的汉女氅衣时,想着它当初的不易,也就格外的珍惜。这件氅衣的年份可能比晚清略早些,氅衣周身满布刺绣纹饰,用工极精良。综观全局,云肩、镶边处纹饰统一,边饰与主花和谐匹配,沉静的蓝底配上明亮的白底挽袖,明净清丽。而袍服上的花案又是那么活泼热闹,通身素雅中含靓丽,极具端庄含蓄之美。华丽富贵的大镶边构成了整件氅衣端庄大气的风格。让人想到那举手转侧间尽是诗礼簪缨、钟鸣鼎食,浸泽出来的大家女子的端容。想来,这样的女子即便没有绝世倾城的容貌亦有了绝世倾城的“态度”,李渔所说的态度。










黄金万两 发表于 2013-10-29 22:00

:]84)一件漂亮的衣服,引发了诸多的感慨与联想,这就是所说的文化吧。赞楼主的收藏,亦赞楼主的才思!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30 06:46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3-10-30 06:47 编辑



  这袭氅衣有两道绲边,细花边黑底织纹俏丽,白缎底绣花的粗镶边绣花极丰富,绣有螳螂、蝴蝶、蜻蜓、还有山石、小溪、垂柳、松竹......仿佛在春日的庭院中,绿影摇曳,笙簧盈耳,“竹间时有鹧鸪啼”。仿佛有春光在襟边暗流转,丝丝线线里都有着手指灵巧的飞动。镶用的花边亦称“绦子”或“阑干”,主要的是用来镶滚衣服的边缘,多用于衣服的领口,袖端、襟边及下摆。花边最初的用途,是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清代服装多用轻薄柔软的料子制成,一无骨架,二不耐穿,尤其是领袖襟裾等部位,更容易磨损,因此必须用比较厚实的料子镶沿。由于这些缘边在衣服上的面积较大,地位也比较显著,所以在上面织绣上各种纹样,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装饰效果。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女子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那层层叠叠的滚边掐牙浮绣堆花,似词句的长长短短平平仄仄。转折间,停顿抑扬,有血有气韵地波动着。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30 20:35



  这件氅衣的领口绣有“四合如意”的云肩。云肩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而突出头面,实际作用极小。敦煌唐代壁画中已见贵族女子使用云肩,隋代观音像亦有披云肩者。元时,由于元顺帝沉迷于十六天魔舞,美丽的舞女都是身着金杂袄、披着云肩,时人谓之“金绣云肩玉缨”。舞人宫女的云肩颇为讲究。至明清,云肩已被广泛使用,其地位非常高。清时,汉族女子仅在新婚这种盛大典礼时才穿着云肩。直至光绪年间,因江南女子多低髻垂肩,为了不使发油等油腻沾染衣物,才较多的使用云肩作为装饰物。但由于云肩作为一种装饰物毕竟不适于日常劳作时穿着,故而在清代云肩始终没有能普及开来。云肩的典型式样有“四合如意”式与“柳叶”式。“四合如意”的图案最早见于汉代,铜器、漆器及丝绸织花均有使用,云纹作如意状而四合,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如意。古代青花、粉彩、古彩瓷器中瓶、罐、坛、尊等器皿的肩部亦多有如意云肩装饰。据沈从文先生考证,瓷器的云肩即源于服饰。中国的服装,一向是平面剪裁,唯独云肩、因人制宜。设计者以灵巧的镂空技艺,分解云肩上的艺术符号,根据人的身体设置纹样,这亦是中国式服装的立体设计。云肩上的绣纹一般都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细看这件氅衣的云肩,如意头上还有绣蝈蝈、葫芦、蜻蜓、蝴蝶......葫芦多子,又谐音“福禄”。蝈蝈谐音哥哥,是寓意生男子。《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和对生命繁衍的企盼。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 ”,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3-10-31 06:51



  氅衣的前后衣襟及肩部有十枚大团花,即正面三圆呈“品”字形排列,背面相同。“团花”是传统装饰纹样,明清陶瓷、漆器、印染、织绣、缂丝、金属、剪纸等工艺品上常用此作装饰。“团花”中绣有“牡丹”及佛教“八宝”。这“八宝”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即轮、螺、伞、盖、荷花、罐、鱼、盘长八种纹样,象征着吉祥圆满。“团花”外,还散缀折枝牡丹、蝴蝶等纹样,构成蝶恋花的寓意。“蝶恋花”,本为词调名,属唐代教坊曲,原名“鹊踏枝”。民间以其立意生动而作蝴蝶翩飞花间的图案,多含有对男女情爱的赞美。“折枝花卉”本为瓷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绘画一枝折下的花卉。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相语(凤舞九霄的老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