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09

影响银饰加工工艺的因素

本帖最后由 似水流年 于 2014-1-9 13:19 编辑

不是专家,只是爱好者,写下这么高深的题目是唬人的。一直爱好老银饰,个人认为,影响银饰加工工艺的有这么几个因素:一、             地区经济发展我在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工作的,总行领导一提到重点发展先进行,总是习惯性的说“北上广深”,确实,这几个地方的分支行的业绩在系统内领先,同时资源配置也优先考虑,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领先,经济总量大。这让我联想到老银的繁荣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通常来说,三多朋友们玩的大多是清末民初流传下来民间银饰,毕竟高古的东西流传少,也不是我等普通人玩得起的。我在晚上查了清朝以来大商帮的资料,感觉与我们在三多论坛提到的银饰有影响的几大区域高度重和: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晋工”、“徽工”、“浙工”、 “鲁工”等,其实想想也是很自然的道理,一个地方的商业发达,有钱人多,自然会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更高,肯定会带动银饰加工这些行业的水准。当然还有“京工”,北京是都城,一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工”的地位绝对是不容置疑。




补充内容 (2014-1-19 22:02):
谢谢三年版主设置高亮并推荐,非常开心!:)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0

以下是我在网上查的商帮资料:中国十大商帮
晋商 凝聚向心力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前后长达500余年时间。晋商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丶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徽商 贾而好儒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代表人物:官商(红顶商人)胡雪岩
龙游商帮 海纳百川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历史上所称的龙游商帮,实际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团,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代表人物:财可通神,富可敌国的沈万山
洞庭商帮 善于审时度势
几乎就在龙游商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商帮在中国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觉地兴起了——洞庭商帮。洞庭商帮是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当年范彝财色尽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他经商成功,一定给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洞庭商人没有与徽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尤其是鸦丶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代表人物:面粉与棉纱帝国缔造者荣氏兄弟
江西商帮 讲究“贾德”
江西商人绝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负贩经商的,因此,小本经营,借贷起家成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经商活动一般是以贩卖本地土特产品为起点,而正是江西商人这些独特的背景,使得江右商帮具有资本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除少数行业如瓷业比较出众外,其他行业与徽商、晋商等商帮相比经营规模就要显得相形见绌,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极为有限。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就这样描述江西布商“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另外,江西商人浓厚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也影响到他们的资本投向,只求广度,不求深度。所以,尽管江西商人人数众多,涉及的行业甚广、经营灵活,但往往在竞争中容易丧失市场。代表人物:独辟蹊径的盐业大亨李宜民
福建商帮 亦盗亦商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丶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代表人物:海上巨富蒲寿庚
广东商帮 内涵丰富
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广东商帮:一代酒王张振勋
陕西商帮 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陕西商帮生财的行道较多,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江西商帮相似。陕西商帮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帮,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一般商帮相同:尽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陕西商帮以盐商最为著名,经营布业、茶业和皮货业也是陕西商帮盈利的重要途径。代表人物:贺达庭家族的当铺世家
山东商帮 全民经商
因为“直朴单纯,豪爽诚实”这一山东人的特点,与别的商帮相比,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显得单纯,直截了当。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经营方式,讲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规范的商业行为。同时,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代表人物:东方第一商人孟洛川宁波商帮 后来居上
宁波商帮,是指宁波府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是一个盛行于国内和海外的商帮。宁波商人外出经商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则为时较晚。鸦丶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非常之快,从它形成之时起,便显露出它的见识不凡和卓尔不群。他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拓展,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局面。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0

二、      其他手工艺的风格特征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可以影响到当地衣食住行的发展水平,而在衣食住行这些行当中,我觉得手工工艺制作的行当之间是相通的。比如衣这一类,就是收藏这类的刺绣,比如住,就涉及到收藏中的石雕、木雕、家具等。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2

本帖最后由 似水流年 于 2014-1-9 13:13 编辑

1、先看家具,这是我在网上收集的红木家具的流派和特点:红木家具分为京作、苏作和广作三大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地域特色,京作红木家具典雅富贵,雕刻繁复,气势恢宏,体现了浓郁的王者之气;广式红木造型厚重,用料粗硕,有的用玻璃、有些用珐琅,而且装饰着异域风格西番莲花纹的家具,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和广州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苏作红木家具造型文雅端秀,用材无多,惜料如金,精雕细作,在家具上多装饰有竹纹、梅花、几何纹、古玉纹图案,具有典型的江南文人的特征。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3

2、再看刺绣,以下是网上收集的刺绣的流派和特点:苏绣发源于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波,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弛名中外。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蜀绣也称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 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 、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 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粤绣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广东地区主产。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 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5

3、再看看木雕。以下是网上查找的木雕的流派和特点。1)东阳木雕浙江东阳已经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东阳木雕在当时极富盛名,现今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还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它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约有四千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传统的中国画白描一脉相传,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和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充分展示画面内容。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结合运用“透空雕”、“半圆雕”、“阴雕”、“彩木镶嵌雕”、“镂空贴花雕”等十多种手法。雕工精致、冼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东阳木雕的艺术作品一般不加彩绘,多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保留白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5

2)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距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虚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经过世代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黄杨木雕产地除浙江的温州、乐清外,还有福建、上海等地。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6

3)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即桂元树)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在清代已有发展,主要产地由福州发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福州主要有象园村的“柯派”(柯世仁)、大坂村的“陈派”(陈天锡),雁塔村的“漆器派”(王清清)。福州三派由于雕刻技艺一般是家族世代相传,生产制作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他们最初的雕刻材料主要是樟木、楠木、红木及杉木等,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至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稍加雕凿,就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并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坂村的艺人陈天锡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即桂元树),用其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起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当时大坂派还创造性地采用骨、玻璃来制牙、眼,装配在龙眼木雕人物、动物上,使作品富有生气。雁塔派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作品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龙眼木雕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最著名的术语称:“五头抱一头”即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的特征,将材料放在一个近80厘米木墩上,用脚板挟住加工件,抡杆下刀的。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17

看了以上几大类手工艺流派的特点,很容易就发现,当地银饰的特点与这些门类是相通的,比如浙江一带的清秀典雅,走的是文人气质,福建一带的繁复华丽,有外来文化之风,北京的雍容华贵,有王者之气。我想,这些相通之处一个是手工艺制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另外也是当地民众审美眼光所决定的。看这个潮州的木雕,是不是跟福建一带银锁的工艺类似。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4-1-9 13:21

胡说八道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呵呵,大部分都是网上的资料,就放在这个资料推荐的栏目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影响银饰加工工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