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云 发表于 2008-10-31 23:57

女性的古典——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转)

大约在西汉晚期,发钗开始出现在女性的梳妆里,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钗的种类繁多,钗首缀凤凰的称凤钗,镶嵌珍珠的称珠钗,镶嵌玉石的称玉钗,在钗首装饰有鸾鸟的鸾钗,也为历代女性所崇尚,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鸟。钗首雕凿蟠龙之形的蟠龙钗,据说是孙寿发明的,晋崔豹《古今注》中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叉(钗),世号灵叉(钗)”。《太平御览》引《续汉书·舆服志》也说:“贵人助蚕,戴玳瑁钗。” 可见古人还十分看重玳瑁制成的钗。六朝以后,女性的笄礼所用不再仅限于簪,也可以使用钗。用贵重材料做的钗既是烘托发型的华丽装饰品,富贵的象征,也可能不幸而成为悲剧的见证。

  唐陆龟蒙《小名录》中记载南朝萧齐时,少帝萧宝卷专宠淑妃潘玉儿,为她盖起神仙、永寿等大殿,又用黄金凿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妃在上面行走,称作“步步生莲花”。少帝曾为她购买一支九鸾琥珀钗,价值一百七十万钱。可谓享尽了荣华尊宠,因此后世将玉儿归列与妲己一般的红颜祸水,是她导致了南齐的灭亡。然而,史书上一段看似轻描淡写的记述却显示这个女子的气节毫不逊于须眉。南齐灭亡后,梁武帝萧衍曾打算将她许给大将田安,玉儿说:“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自缢而死。据说玉儿的宝钗辗转流传到唐朝时,归唐懿宗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所有,同昌公主年轻夭亡后,这只九鸾琥珀钗也就不知所终了。
      唐代蒋防《霍小玉传》里书生李益对小玉始乱终弃,一去杳无音迅,而小玉依然苦苦等候,终日求神问卜,托人四处打探他的消息,花尽积蓄后,开始变卖家产,其中有一只紫玉钗被当初制作的玉工认了出来。他对卖玉的婢女说这只玉钗是他当年专为霍王的小女儿挽髻而做,问婢女是从哪儿得到的,婢女说自己家小姐正是霍王小女,不幸家破人散,失身于人,终落得这般光景,玉工不由得感慨:“贵人男女,失机落节,一至于此。我残年向尽,见此盛衰,不胜伤感。”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南宋灭亡后,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带领元军将宋代皇陵尽毁,把后妃遗骨抛撒于荒郊。一个村翁在孟后陵附近拣到哲宗孟皇后生前用的假髻,发长六尺余,其色绀碧,其上尚簪有短金钗,宛如生前,诗人谢翱为此赋《古钗叹》:“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发。青长七尺光照地,发下宛转金钗二。”让南宋遗民伤感不已。

  一只钗见证着女主人的几多衰荣,它的下一位主人的人生际遇又会如何呢?《艺文类聚》载萧梁时候,诗人汤僧济淘井时得到一支古钗,在感慨中赋《泄井得金钗》一首: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明代金凤钗 出土于江西南城明代益王朱祐槟夫妇墓

    能用各种贵重材料做钗的贵族豪门女性毕竟是少数,一般平民百姓的女子只能戴荆钗。荆钗泛指用竹木陶骨等廉价材料做成的钗,因此“荆钗”就成为千百年来平民女子的代称,而“拙荆”,也成为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唐代葛鸦儿是个军人的妻子,丈夫戍边在外无法顾家,鸦儿独担家事,操劳不已,明明牵挂着丈夫,却写下怨气十足的《怀良人》: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诉说自己的寒俭与家事的艰难,把这些怪在丈夫身上,可语气一转,眼看就要到归期了,你到底回不回来?可见嗔怨是假,思念是真。同时代的名妓徐月英曾作一首《叙怀诗》,表达她对如葛鸦儿一般寒门荆钗生活的热望,诗云:“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婚姻的局外人、欲归不得归的欢场女子,纵然是满头珠翠、锦衣华裙,又怎能释怀那没有真爱的孤寂?
  元人柯丹邱所作《荆钗记》里,老员外钱流行欣赏书生王十朋的才华,想把女儿玉莲许配给他。十朋家境贫寒,苦于没有财礼下聘,只得送去一枚荆钗作为聘礼,玉莲和父亲也欣然接受,与十朋终成姻眷。后来王十朋进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万俟卨欲强招为婿,十朋拒绝,为此被谪贬出京,和玉莲也失去了联系。再往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磨难,这一对夫妻终于团圆,而玉莲头上所带的一直是那枚荆钗。

  《荆钗记》虽然是杜撰的,但剧情确有所本。历史上的王十朋是南宋名臣,曾高中状元,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即出自他笔下。《宋史》中记载王十朋一生清廉勤政,他的发妻贾氏忍贫好施、品行高洁,与夫君常以清白互相勉励。贾氏半生和王十朋颠沛流离,后来不幸客死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两年才运回家乡。王十朋内疚地写道:“旅榇犹未还,儿女昼夜悲。”贾氏即使是戴了一辈子荆钗,她也是幸福的.

清代嵌宝凤凰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云髻坠,凤钗垂。
  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韦庄,《思帝乡》之一

  钗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是扮美自己的饰物,更是古代女性情感的重要寄托。这首《思帝乡》就以钗传情,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中的缠绵悱恻,以至懒得整理头上的发饰,一任云髻、凤钗凌乱倾坠。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对钗一分为二,一只赠给对方,一只自己保存,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称为“分钗”。“分钗”渐渐成为爱侣分离的指代,如南朝梁陆罩《闺怨》写:“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留步惜馀影,含意结愁眉。徒知今异昔,空使怨成思。欲以别离意,独向蘼芜悲。” 白居易《长恨歌》中:“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辛弃疾《祝英台近》词“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以及纳兰性德词“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 都是表述分钗所代表的离情。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渊海角信音稀,梦回海辽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朱敦儒《临江仙》述说金兵攻陷汴京后,与自己的爱人分离的痛楚。这首词因为有国破家亡的时代大背景而显得格外沉痛,在生离死别的大动乱里,词中的分钗,也就不仅仅陷于儿女情长了。无奈十四年间兴亡满眼,再无处追忆旧时明月。

    唐朝诗人王建有一首《失钗怨》,写一个贫家女子到处找自己丢了的铜钗,那是她心爱的嫁妆,结果没找到,她心疼的哭了三天。对比王建写的大量反映贵族女性的宫词,这首《失钗怨》很让人心酸。

天雨 发表于 2008-11-1 11:18

:victory: :victory:

卡塔 发表于 2008-11-1 12:21

好帖:]12)

cui519 发表于 2008-11-1 13:12

喜欢这样的文章

alfreds 发表于 2009-10-3 19:06

顺手搜索了一下失钗怨

《失钗怨》 王建  
    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
  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
  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
  高楼翠钿飘舞尘,明日从头一遍新。

银花草 发表于 2010-1-2 21:56

:]49) 伤感:]50)伤感

采桑子 发表于 2010-2-18 19:40

:]81)

水墨 发表于 2010-2-19 18:42

:]68)厉害

优昙 发表于 2010-5-17 10:03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yangchen9 发表于 2010-5-20 10:07

失钗怨令人心酸,越是拥有的少越是珍惜.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女性的古典——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