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5-8-20 21:12

新书《云裳钗影》出来了!

谢谢各位!:]0)上海书展将于2015年8月19—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我的书《云裳钗影》将这次书展上展出,欢迎各位好友莅临。这是一本关于清代老银饰、老绣衣藏品收藏心路的书。8月23日下午2点,我将在现场与各位好友会面,欢迎大家!书展地址: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好大厦)位于延安中路1000号,坐落在静安区中心地段,北倚南京西路上海商城对面,南临安中路和延安路高架。我们的展区在东一馆二楼,世纪图书展区,一路走进来就能看到。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5-8-20 21:12

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霄 于 2015-8-20 21:14 编辑


[*]序

  一直都觉得服饰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性情的东西,它们凝聚成最最家常的风景,却又浸透着前朝的文化和背景,凝结着某一时期的艺术审美,它们是人类成长到某个阶段时的精神外化。透过它们可望见前朝的山水烟云。它们使历史时光丰富灿烂,让烟火日子活色生香。中国服饰文化及各种中国文化的顶峰大抵要算唐宋时期了。可惜,唐时的“惯束罗裙半露胸、纤罗寸缕见肌肤”,宋时“一钩罗袜素蟾弓,柔似杨柳水上飘”,都已被时光消磨得只剩画卷上的风采了。即便是金银饰,留存的亦不多。对彼时的憧憬与怀想大多只能在纸页间徘徊了。丝织物极易腐化,可能是收藏品中最难保存的东西了。能留传至今且品相较好的大多只剩清代、民国年间的了。清代及民国时的服饰,大抵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和尚能触摸得到的真实了。这些沉睡在紫檀木衣箱里的浮花堆绣、销香点翠,浮动着隔世的陈香,有着光阴的味道。

清时,由于满族入住中原。清代女子的服饰便有了满汉之分。于是,这些老绣衣亦水分二流,其中《妾有罗裳》写的是清代、民国年间汉女的服装。汉女服装依旧保持了上衣下裳的形制。上面大多是宽衣大袖,下面是裤子外系一条马面裙,足下三寸金莲。整体看来分割线多,富节奏感,象一阙音韵优美的曲牌:醉花阴、喜迁莺……而旗女的袍服则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旗女的袍服亦是当今旗袍的始祖。《绰约旗袍》便是写清代旗女袍服演变为海派旗袍再到当今时装旗袍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今,旗袍几乎已成为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

  绣衣配清茶,于春于夏清人心脾。裘衣配醇酒,于秋于冬驱逐寒意。古人还常有以裘换酒之壮举,唐有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民国亦有秋瑾之“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诗句。《翠云裘》写的便是古人的冬服——裘衣。“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古时,裘皮广泛地被制成袍、褂、袄、裤、裙、护膝、背心、靴、帽、围脖、披领等。清时,尚裘之风的流行,使得裘服的用料更加多样,款式也不断丰富,迎来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又一个巅峰。晚清民国时期,裘衣在民间亦使用颇多。直至三十年代,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国际已几乎同,这时的裘衣从晚清时期的皮袄、皮袍渐渐转变成具有西方风格的裘皮大衣。民国的月份牌上亦可以看到许多穿着旗袍外罩裘皮大衣的女子。

  有了“衣”,自然要有“饰”。有貌无质不若读画;有姿无饰难成雅集。“饰”,是琵琶低眉时,钗际荡人心魄的一抹流光;是素手拨弦时,腕上的玲珑温润。遂,又以清代、民国时期的老银饰为题材,写了《银释心语》,共有四个篇章。

  第一篇《节节有情》。古时,女子过节都会穿戴应景的服饰。这些节日的美亦刻到了银饰上。伴随着农历的十二节气,差不多半个月就会有一个节日: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那些节日风俗中最有意趣的细节与片段大多被民间的巧手工匠们提炼出来,成为“纹样”、“图案”,栖落于老银饰上,渐次循环地变化着生活的内容,这亦是人与自然的一份情意。

  第二篇《四季花语》。一年四季中,都有花卉报着四季的消息,一簇一簇地盛开,又一簇一簇地谢幕,光阴便在这些纷纷的落英中流转。每有花开,女子都会将应景的花卉绣在衣服上,簪在云鬓间,为四季标画出清晰的刻度。人世最美,莫过于在长天大地中被大化簇拥着,被万物陪着……

  第三篇《人世静好》。人从出生开始,周岁抓周,长成后考功名“一路连科”,考取后“金马玉堂”,渐入佳境后“大权在握”……“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样的“双喜如意”境况,大概最是春风得意了。大婚之后,最重要的自然是子嗣了。遂,又有了“麒麟送子”。等到儿女成群,自己亦有了年岁,贺寿便是每年的重戏了。遂,又有了“麻姑献寿”。这一场场庆贺都刻在老银饰里,成为了人生喜庆画面的定格。

  第四篇《中华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浓缩。中华图腾中最典型的便是“龙”、“凤”。龙和凤最初是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后来,龙、凤又成了帝、后的象征,亦可象征君子。龙之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有君子之德;凤之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亦是君子之风。这些图腾用在老银饰上竟然极美。

  比之银饰,玉饰更为珍贵。在古人眼中,玉一直被视为是集天地灵气、凝日月精华的灵物。遂,又写了《通灵宝玉》。其中,和田玉成为历朝的帝王玉达二千余年之久。春秋末期,孔子以“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对应比喻和田玉。从此和田玉玉便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连接起来。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至清代前期,由于准部割据新疆,玉路受阻,内廷玉材匮乏,治玉不多。于是,岫玉、独山玉被起用。和田玉、独山玉、岫玉、松石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玉。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他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的矿区后,翡翠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后一篇《美玉拾趣》,写的是一些非主流的美玉奇石,可他们传唱千年的诗文和神话却早已化作了我们心头的朱砂痣。

  如果说这些“物”是老祖宗留传给我们的物质遗产,那么流传千古的“香”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红袖添香”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瑞脑销金兽,有暗香盈袖”。香,一如绣衣、钗饰,不可或缺地伴着古时女子的精雅生活。遂,又写了《暗香盈》。先人们把一片灵韵飘举的香氛通过古方,留传给了我们。曾试着按《香乘》中的“清远香”自己制作印香。屠隆曾言:“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古人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把香引入文学后,春秋时期,孔子又作《猗兰操》,以物寄情,形成了“香气养性”的观念。想来,古时文人爱香亦与他们以神统形的美学观念有关。“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尤其是那淡淡的幽香,似有若无,氤氲流荡,可以成为具象世界之外境界气象的象征。云裳钗影间,那一缕缥缈的暗香,是中国文化的魂。

  最后,如果只是把老物拿来端详,那只能让我们看到它们的工艺,我们亦需要知道它们经历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它们同进退的人物的历史。乃至当年,穿戴这些绝美衣饰的女子,是如何走过这些中西碰撞、硝烟迷漫、政局多变、风波诡异的年代的?我相信,过去,现在,将来,真正推动我们前进的依然是人。而衣饰,只是人的灵魂格调之外化。人的故事,是这个世界永远的主题。遂,又写了《前朝掠影》。若离开了人去看衣饰,便好象刘姥姥见了自鸣钟只知其会走会敲,有字有面而已,怡红院里的光阴她还是不晓得的。

  中国的文化如造物主之“无尽藏”,中国的东西亦是“无尽藏”。 一直都觉得,中国的东西不只讲究用,更讲究情,便使之有了生命、有了寓托、有了永恒,不可穷尽。




造梦机器代理人 发表于 2015-8-20 21:36

:]84) 前排献花

日期安排冲突,不能亲自到现场了,唉 = =

SUNNY三年 发表于 2015-8-20 22:51

:]14):]14):]14)

簪簪自喜 发表于 2015-8-20 23:31

:]84)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5-8-21 05:51

造梦机器代理人 发表于 2015-8-20 21:36
前排献花

日期安排冲突,不能亲自到现场了,唉 = =

问好朋友!谢谢你的花!:]84):]84):]84)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5-8-21 05:52

SUNNY三年 发表于 2015-8-20 22:51


问好三哥!多多指点!:]84):]84):]84)

凤舞九霄 发表于 2015-8-21 05:53

簪簪自喜 发表于 2015-8-20 23:31


谢谢:]0)

喜多 发表于 2015-8-21 07:12

请问书在网上有售吗?:]84)

wnchingping 发表于 2015-8-21 07:57

恭喜恭喜:]68):]68)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云裳钗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