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at545 发表于 2017-3-14 22:14

印度与缅甸银器漫谈

本帖最后由 wheat545 于 2017-3-14 22:17 编辑

印度与缅甸银器漫谈
“印度银器”特指印度在殖民时期的银器。17世纪初,葡萄牙和英国其他各殖民地已经大量生产银器,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早在1615年就踏足印度,但是直到17世纪下半叶,印度银器的需求和制作才迎来井喷式的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英国殖民区域。这一时期,印度当地和英国的银匠赚的盆满钵满,他们在殖民地各主要城市设立大量的作坊和商店,其中许多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依然在经营。印度银器的主要特点在多样性。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主题和样式。印度银器的主要制作工艺是高浮雕。银器的风格主要受到同时期英国维多利亚银器的启发,部分银器直接模仿英国的设计,但是更多银器则是有着印度本土的特点。主要器皿包括盘,壶,杯子,盒,花瓶,茶叶罐,花觚、茶具和碗等等。 一、印度各银器产区简介:1、喀奇(Kutch orCutch)位于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喀奇县,是知名度最高银器产地,甚至英国当时的著名银器公司Elkington & Co也模仿当时喀奇的银器样式。尽管大部分印度银器没有银标,但喀奇银器因为出众的卷曲树叶纹饰,配以精美的动物和狩猎浮雕而易于辨认。喀奇拥有当时印度最著名的银匠Oomersi Mawji。Oomersi和他的儿子建立了当时印度最成功的银器作坊。Oomersi银器上标有“O.M”或“O.MBHUJI”字样的银标,银器质量上乘,设计上充满了鲜活的想象力,且多以动物和狩猎浮雕为主,配以蛇、大象、老虎或狮子的手柄。他最著名的创作是一套鸟形的茶具套件。




                              喀奇OomersiMawji鸟形茶具三件套19世纪下半页到20世纪初,喀奇其他银匠的工艺也非常精湛,大部分都是花卉和动物浮雕为主,少数银器上有工匠名称银标,如Manikrai, Mawji Raghavji, VK等等。

喀奇银器



喀奇银器2、马德拉斯(Madras)马德拉斯(现称金奈)位于东印度的南部,该市因印度教的传统而闻名,当地艺术和建筑也多具宗教风格。这个地区的银器多以印度教神话人物作装饰,因此也被称为“喇嘛银器”(Swami silver)。神话人物的雕刻细节丰富,美轮美奂,配以椭圆形装饰框或风格鲜明的神庙。当地最伟大的银匠是苏格兰知名的钟表匠P. Orr。他于1851年在印度开店,并和当地银匠合作,主要制作喇嘛银器。银器上标注有P. Orr & Sons银标。当然,当地还有大量其他银匠的精美喇嘛银器,但是均没有银标。


马德拉斯银器


马德拉斯银器3、加尔各答(Calcutta)加尔各答位于东印度,当地银器主要体现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纹饰是多半以当地普通百姓工作、耕种为主,配以动物、树木、山川、建筑和城市。雕刻风格流畅自然,细节丰富。这里的银器更倾向于平静的田园风光,而非冒险或狩猎的主题。当地最有名的银器作坊是位于加尔各答郊区Bhonivapore的Dass & Dutt。

加尔各答银器

加尔各答银器4、克什米尔(Kashmir)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印度北部,该地区银器易于辨识,主要特点是穆斯林文化的奇特的蔓藤花纹装饰,也称为佩里斯花纹(paisley design)。佩斯利纹样诞生于古巴比伦,兴盛于波斯和印度。 它的图案据说是来自于印度教里的“生命之树”——菩提树叶或海枣树叶。也有人从芒果、切开的无花果、松球、草履虫结构上找到它的影子。
佩里斯花纹

克什米尔银器5、勒克瑙(Lucknow)勒克瑙位于印度北部,该地区主要人口是莫斯林,所以文化和装饰均是伊斯兰风格。在19世纪下半叶,勒克瑙银匠学习模仿喀奇、马德拉斯、克什米尔等印度其他地区的银器风格,并将各地风格融合。由于这个原因,勒克瑙银器也更难辨识,但是勒克瑙银器也一些特有的模式,其狩猎场景多半描绘的是骑着大象或马的猎人以及老虎,配以喀奇的卷曲树叶纹饰、丛林场景、棕榈园以及各式动物。勒克瑙银器不像西方,以银匠的姓名或姓名首字母作为标识,而是用一种特有的花卉或动物图案作为银器店标识,刻在器物的底部。
勒克瑙银器

勒克瑙银器6、缅甸(Burma)尽管缅甸现在不属于印度,但在印度殖民时期,缅甸曾作为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其银器的样式和风格于印度银器类似。该地区银器工艺同样以高浮雕为主,雕刻主题多以佛教符号、动物和人物,配以神话场景以及精细的树叶纹饰为主。



缅甸银器二、藏品赏析: 藏品:勒克瑙丛林高浮雕花瓶一对    两对花瓶以丛林为主题,饰有大象、老虎、配以喀奇的卷曲树叶纹饰,雕刻风格粗犷豪放,生机盎然。特别是托起花瓶主题的三条鱼来自佛教的典故。传说在波罗奈河中有三条鱼,一条名叫过多思,一条名叫过少思,还有一条名叫中思。它们从森林中的波罗奈河游行到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水域。中思看看觉得不妥,就对同伴说道:『这人境多可怕、多危险,渔夫用各种网或鱼笼捉捕我们同类,还是回森林中的老家去吧!』然而,过多思和过少思,因为懈怠懒惰,凡事犹豫惯了,又贪恋食物,只是答应,却迟迟不肯走。『好吧!明天就走 。』他两说,但明天到来时,他们又说明天,就这样一天拖一天,终于日子过去了三个月,他们还是没走。某日,渔夫在河中投下网,过多思和过少思,为求饵食,昧昏了眼睛,钻进网内去。中思随后游来,看见有网,知道同伴已经落网,遂从外边游绕到网内,咬破网线,引导过多思和过少思出来。过多思和过少思十分感谢中思鱼,但他们的惰性,不管安危,随遇而安的习性并不曾悔改。后来几经转世,过多思和过少思同生为一个出家人,可是直到老,懈怠懒惰的习性仍很深重。有一次,他们在乡村森林中度过雨季,要回僧团来见佛陀。他们把旅途中的粮食需用都备好了,可是只说着『今天走吧!』『明天走吧!』始终拿不定主意,转眼三个月的时光就流过去了,食粮也不知不觉吃尽。因为懈怠懒惰,拿不定主意,和对住处的依恋,他们虚度三个月的时光,好不容易才出发,来到祇园精舍时,已经比別人迟归好几个月了。许多同参知道他两迟归的原因,都纷纷议论。佛陀在他们叩见时,就斥责他们不该这样浪费时光,无常紧催著,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生命呢?这般奢侈,并为他们说四圣谛法。两人被斥,羞愧万分,由于深切的忏悔,他们在闻法后,就证得预流果,至此,过去的陋习始断尽。两个人因为佛陀而得救,在他们身为鱼身的时候也是,那中思鱼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

安然心动 发表于 2017-3-15 09:20

:]14)长知识了:]6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与缅甸银器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