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大唐春 发表于 2009-8-18 11:00

“绕腕双条脱”

“绕腕双条脱”

作者:南京大学 朱笛

                           



  东汉末诗人繁钦在其《定情诗》中写道:“何以致契阔,绕腕双条脱。”所谓“条脱”是中国古代女子的装饰品,其形制特殊是用一条细长的金属丝(或金属条),盘绕成若干圈,形成如弹簧状的结构,此外还另在首尾两端用纤细的金属丝缠绕,这样一方面可以调节条脱各圈的松紧,另一方面还能将首尾固定防止整体松散。



条脱也写作“跳脱”或“条达”,《玉台新咏》卷一收录《定情诗》写作:“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而在《荆楚岁时记》和《初学记》中引用此诗,却另为:“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达。”《格致镜原》引《枕谈》曰:“条脱,一作条达,又作跳脱,盖转写之误也。”或认为是因为条、跳二字,脱、达二字读音相似故可以通用。



   尽管文献中常常将条脱解释为“臂饰”,其真正所指却是戴在手腕的装饰品。 “绕腕双条脱”,“腕”毫无疑义是指手腕,所以条脱带在手腕的部位。《名士悦倾城》曰:“袖轻见跳脱,珠摡杂青虫。”李白《断句》诗曰:“举袖露条脱,招我饭胡麻。” 若不是带在手腕,怎能轻轻一举袖就露出来?古代女子衣袖宽大,条脱作为装饰品若是带在上臂,便一定被层叠的衣袖遮住而无法显露,也就失去了装饰的意义。考古资料更能直观地说明条脱带在腕部。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的双腕佩带着一对金条脱。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画像砖上的几位妇女,似为酒店饭馆的下等厨娘,她们将衣袖翻卷到肘部,烫酒斫鲙进行烹饪,带在她们的双腕上的条脱清晰可辨。



    条脱最初源于汉代的“长命缕”。 汉代风俗,“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在五月五日这天,人们用五色的丝线系在手臂上(确切地说是系在手腕上,因为古代“臂”即指手腕),以驱邪避病,防止兵灾。五彩丝就是条脱的雏形,《初学记》引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通雅》卷三十四方以智按:“周处风土记曰:仲夏造百索系臂,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唐徐坚撰初学记引古诗:绕腕双条达”,也认为条脱源自“长命缕”。



  条脱也称为“钏”,《通雅》引《卢氏杂说》曰:“文宗问宰臣:条达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真诰》言安妃有金条脱,为臂饰,即今钏也 。”钏源于东汉,宋人高承《事物纪原》曰 :“钏,《通俗文》曰:‘臂环谓之钏,后汉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则金钏之起,汉已有之。’”从中可知,至少在此时,钏尚为男女通用,否则顺帝也不会将此物赏赐给有功的宦者。此后,钏(条脱)却逐渐成为女子专用的装饰品。考古发现的实物都是女性墓葬出土,除上文提到的湖南临湘陆城南宋墓和安庆棋盘山元墓外,另有南京太平门外正德十二年 徐俌 夫人王氏墓出土的一对金钏(金条脱)。《天水冰山录·镯钏条》曰:“……金花钏一十件(共重七十四两二钱)……”指的正是这种金钏(金条脱)。

shanquan 发表于 2010-11-4 16:04

读了关于镯子渊源的介绍,受益匪浅:]81)

龍寳齋 发表于 2011-7-19 21:15

:)

龍寳齋 发表于 2011-7-22 21:12

:)

zqmlwx 发表于 2012-1-9 22:04

学习了

惊雁斋 发表于 2012-1-10 08:09

:victory:

血汗换钱 发表于 2012-2-19 22:02

:)

qiluzhengjintan 发表于 2012-9-11 11:16

{:soso_e100:}

天使爱美丽 发表于 2012-9-11 20:45

{:soso_e163:}

slamdunkwm 发表于 2012-11-25 14:40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绕腕双条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