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这首脍炙人口的纳兰性德 木兰词, 目前有几个混淆的版本 0 K/ t& M; ?* [5 }
4 B- `3 g. x( o" t2 U
1). Z" B0 U2 @( C0 c4 M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9 m7 l9 h6 I( M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n' p2 n) ~2 w9 ]' O
* V( ~% ]" k9 p8 L9 {/ |
2)+ @9 Q6 r# U# h/ G( _' Q. D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8 m6 l& ]3 f4 w0 n! I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Z- y s& ?1 B9 ?" T0 a- x% [$ Q1 _! j* m' S+ o4 V; I" i
3). & `& K1 @! l1 n7 H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秋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2 m7 |+ @* I' J2 W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1 [% F8 f) _+ c* }
9 d8 O2 N3 J& y. D5 u4). ) y! Z$ B* S, h- {9 F# D9 L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m; {5 S+ F% h8 H9 a7 ]# ~' H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h3 B! D( B; P4 K9 X) v1 `6 l2 y+ @- p/ y3 m6 q( L2 Z; A
+ E, s: a. y* {
不管是何事秋风悲画扇, 何事西风悲画扇, 何事西风悲秋扇,: N: j0 N0 k- E0 ?0 c
讲的都是 秋扇见捐的故事 :
3 n0 V9 H- k0 j& S( P9 T+ ~
2 b) R+ _' I# r: G0 g汉 班婕妤 《怨歌行》:“新裂 齐 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絶。”后因以“秋扇”比喻妇女年老色衰而见弃。
+ |& Z- {8 l7 t$ F G' }南朝 梁 刘孝绰 《班婕妤怨》诗:“妾身似秋扇,君恩絶履綦。”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 U) A3 X, H/ p/ y) M; k+ m% C N% \4 b. N D- |0 a
至于是西风 还是秋风, 个人认为西风就是秋风, 有人说哪个版本是误作或是不正确的, 是因为秋风 来自秋扇见捐的典故, 但是西风呢, 历来在中国古词中用的很多, 如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等等, 都是指妇人愁思. 4 m5 Z( l8 W* G* l8 V* @
" [: ^7 {5 \; v9 M" q$ Q
至于是泪雨 还是夜雨, 两种版本也争论不休, 这句话应是取自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 究竟是骊山长恨泪霖铃, 还是骊山夜雨霖铃, 各有说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