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沁.平安扣
本帖最后由 xcat 于 2010-7-22 21:28 编辑最近发的几乎都是有点沁色的东西,呵呵
白玉籽料的,星星点点的吃到些沁色 喵嗷 好看 :]81) 肉肉的 :]81) 这个不是沁色来的,是仿的洒金皮。 此件正、反面、内圈、外沿均有不同分布位置的沁色,如撒金皮籽料仿沁,一经雕琢,原籽料表面撒金皮色必定消失,如何做到正反内外均有?呵呵,请兄定夺 呵呵,通常我不评价别人的商品的,不好意思。
皮和沁实质上是同种现象。您这个怀古的色只出现在低凹的部分,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假色。而且玉质有大块点状棉,初步推断可能是俄贝料。 本帖最后由 xcat 于 2010-7-23 02:42 编辑
呵呵,通常我不评价别人的商品的,不好意思。
皮和沁实质上是同种现象。您这个怀古的色只出现在低凹的部分,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假色。而且玉质有大块点状棉,初步推断可能是俄贝料。
无才补天 发表于 2010-7-23 01:47 http://www.silver-china.net/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的确,沁色与皮色形成机理是类似的
但是,除非是玉件出土以后又由于磕碰、摔打等因素,又造成新的裂纹、缺损。那么,在新的伤痕部位的确不应该有沁色。但如是玉石本身就有的棉、咎等瑕疵,或是在墓中由于压力等等原因造成的瑕疵,那么玉石的沁色都是先从玉上硬度相对较低的棉、裂、咎,以及石性较重的部位先沁入的。不管新玉的皮色,还是古玉的沁色,皆是如此,此乃玉文化中最最基础的一些常识。兄辨认真沁与染色还得多看实物,不能光看沁色出现与凹陷面,就凭空臆想而断啊。
另外,从原料上,兄所谓的“俄贝料”,在质地上与和田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打个比方,俄料显干白,与和田相比,如说和田是糯米糍粑,可以咬一口的感觉,那么俄料就类似迷汤的感觉,干、糙白。另,兄可能对用来区分玉料内部矿物结晶体的表现有所误解,俄料的特征并非是“玉质有大块点状棉”,而是说俄料的玉质结构为细点状结构。同样的,和田料为云絮状结构,青海料为粗点状结构。任何玉料里都会形成各种各样形状大小的棉絮,所以玉棉是不能作为确定玉料产地的依据的。
呵呵,言尽于此,多打手酸,望兄见谅。多看专业著作,多接触实物。 另:请兄编辑一下您转帖的“举例分析玉雕神韵"一贴,其中有几段错误链接,会造成部分网友浏览时页面出错、浏览器重启。
请编辑以下图片内红框标识出的部分,以及类似错误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