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九如收藏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UNNY三年

★ ★剔底=銀飾上沒有此工藝★ ★

  [复制链接]

92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江南银妖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44791
注册时间
2009-1-6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77 发表于 2012-7-20 0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不是古代工匠本人,最好的考古是要有文献材料
如果作为个人体会是可以探讨的,然而作为学术研究则论据 ...

赞同客观性,否定一棒打死绝对论。
个人认同浙南剔底镯(本人藏品)有图有真相
1011071954f3dc24af6b252279.jpg
201428n6pxauq66nixiipn.jpg

点评

先模后刀.  发表于 2012-7-21 00:33
叙述个人观点当然OK,否定真实存在的工艺而证明自己观点绝对全面正确性就违反收藏的初衷了!  发表于 2012-7-20 18:25
我仅表达我的观点,难免片面,不强加于人。希望众网友能了解工艺的真实,而不是人云亦云。  发表于 2012-7-20 18:13
证明它是被剔掉: 证明1:有几代传承老银匠证明确认,剔底工艺继承与发扬 证明2:有图有真相证明. 人证物证具在,请问兄片面的观点想说明什么?  发表于 2012-7-20 17:24
这两图不能说明问题,下凹部分凭什么来证明它是被剔掉而不是被打击的呢?  发表于 2012-7-20 16:02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 收起 理由
严世农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只因有你,收藏才不寂寞!
三多认证店铺  222号店 《苏记老银》
联系:18605789628,微信号18605789628

15

主题

576

帖子

1万

奖励积分

银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748
注册时间
2009-5-2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7-2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剔底工艺有!
100423202932ab94b8c0481e7a.jpg
本人师傅做的镯子,亲眼所见过程,先錾刻出花形,然后用铲刀铲掉多余料,分出层次,在用麻子錾处理表面。
论坛上有位做刀剑铜装饰的高手对这种工艺很熟练。
个人看来分别剔底做出浮雕效果和用正反面踩錾做出浮雕效果的关键看物品的背面是否平整。
因为剔底比较费料费工,所以一般正反面錾刻做浮雕用的比较多,而一小部分老银卖家在不十分了解工艺工艺的前提下,盲目给一般浮雕作品定义为剔底工艺导致一些人对剔底工艺的误解。

点评

正踩反冲錾刻这种实心比较厚的是不行,但直接正面生礅的话,就是正面直接用踩錾直接打压是可以的,但后期要用锉刀整形。  发表于 2012-7-20 19:29
这样的厚度 实心的话錾是做不出来的,前面已说剔底较正反錾刻比费工费时,师傅只为工艺而做示范  发表于 2012-7-20 19:24
请帮我问下您师傅,用錾快还是用刀剔快,当然是银的,不是铜的。  发表于 2012-7-20 19:19
师傅是特地为了示范剔刻工艺而做  发表于 2012-7-20 19:16
铜工不可相提并论,材质不同可导致工艺手法不同。  发表于 2012-7-20 16:24
如果改用锤錾做底,相信会快很多。  发表于 2012-7-20 16:11
这种疏朗、凸起较少的纹样,加上现代人误解,用刀剔也不奇怪。  发表于 2012-7-20 16:06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 收起 理由
严世农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的职业是手工劳动   http://suhua99.taobao.com/

166

主题

4652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9825
注册时间
2009-8-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7-2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荷不怨 于 2012-7-20 17:50 编辑

三哥看看这个算剔地不?空白地方看起来都是用刀剔去的。锁片立着看的话纹饰立体感还要强些。
QQ截图20120719180317.jpg

点评

不是剔地~那是沙地錾錾的。  发表于 2012-7-20 17:54

82

主题

2585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版主

Rank: 10

积分
69813
注册时间
2008-4-15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锦桐 于 2012-7-20 18:01 编辑

    古代银作有剔地这种工艺吗?小陈兄说没有“剔地”时,我当时也在旁赞同,因原来就一直有觉得说泥巴可以剔,但是银子不行。说不行意思指的是古代银饰中仿若“高浮雕”的那种效果并非是由“去掉多余部分”形成的,而是由“锤打压低背景”形成的。现在说明白我的看法。
    1. 还原这个镯子(1楼)的工艺步骤
第一步,勾。用直口錾、弯钩錾、沙錾等錾子在镯坯上勾錾出纹饰的大致轮廓,老艺人技艺精纯,画稿放在一旁,边看边直接錾。今天的银匠,可以把画稿黏贴在银胎上面照着錾。要起大轮廓的地方錾用力一点,为后面的工艺作准备。而经过用力“勾”的地方,在银胎的背面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了。
第二步,台。把勾好的镯坯翻过来,在胎的背面,用台錾顶出图形的边缘,这就会造成“浅浮雕”的效果。台錾之后,图案正面已经有了高低不同的层次,还要细化突出的部位还可以运用圆点錾通过“串”、“点”的手法来完成,也都属于从背面操作的“台活”。
第三步,采。再把镯坯翻过来,用采錾从正面下手,对纹饰上不需要突出的部分(即背景)打下去,让纹饰更加立体突出,呈现如雕刻般的艺术魅力。资料提及,大面积的采是用平面采錾将所采部位打下去,而整理纹样时用小采錾收掉锋利的边缘。
第四步,采。丰富细节。在镯坯的正面用套珠錾打珍珠地,用沙地錾打沙地,等等,分出层次。用组丝錾加上花叶的筋脉,人物的五官,衣饰的皱褶。
第五步,平整抛光,收工。
2. 疑为“剔地”的原因及其解释
    如果镯子不是这么厚实,而是空心、或是薄片,那么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是“剔地”吧。所以问题的关键的如此厚的银胎,是否经得起正面的采和背面的台,特别是串和点。我觉得这个疑虑可以打消。银的延展性仅次于金,资料表明,在冷加工中金可以不用退火(回火)连续加工,而银在2次退火间的加工率可达99%。我记得古代用铜治玺,花十几年的时间把一方铜不断敲击,直到高度只有原来一半不到,是所谓精铜。那么银子的击打,使其下凹上凸以形成背景轮廓,应该不在话下吧。当然,采活时下面垫的是硬的铁砧,而台活时垫的有胶——所以正面下凹的背景对应的背面是平的,但正面的图案却高低层次分明。  

3. “铲地剔花”不是“剔地”
         云扬兄提到的铲地剔花非常值得一说,因为如果铲地的时候会铲掉多余部分,那么说成“剔”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仔细观察了我手上的铲地剔花簪子,并附图如下。

    20120720 001.jpg


    20120720 002.jpg

    20120720 003.jpg
     这个铲地的如意头,实际上都还是錾刻工艺,也就是勾、采、台的组合。比如,两个眼睛是台,上面的细丝显然是组丝錾连续錾出来的,錾好后,再开始“铲”。观察后发现,每一个花瓣背后的凹痕都有錾子(类似鱼鳞錾但斜度缓一点厚一点)推进的痕迹,也就是说,不是一开始就下刃去铲,而是贴紧胎面,用力推行一段距离,再铲,在胎的正面用刀,也应该归于“采”的范畴。铲起来的花瓣,边缘必然锋利,最后用小采錾向下击打,收掉边缘的锐利感,也有不收的。在这里有需要剔除的部分吗?没有。
4. 结论
       小陈兄的出发点,是人的理性。银匠也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理性人。为了省事,银匠可以练就最高境界的打胎工艺,把一张银片打成均匀的碗碟杯盏,不会有半点焊缝,绝无余料——所以同样的艺术效果,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法达到的,他们决不会去求其复杂。剔地不说剔时的繁琐,光剔除的碎屑还要收集在一起熔炼,挺麻烦的吧。古代加工时会产生多余碎屑的只有镂空这种工艺了,所以镂空也不多见的。
     上面说的是纯手工的古代世界,如今旋转机械所向无敌,1980年代以后广泛使用的车花(机器剔地)工艺无论金银饰的大小品牌,没有不用的,现在剔地的成本这么低,有也不奇怪。但我说的是旧时纯手工,为了高浮雕而大面积的用剔地来构造厚胎上背景,很不可能。今天要仿这样的镯,倒模要快得多,无需剔地;车花呢还做不了这个。
    因此,明确我的观点就是,在古代的银作中,特别是厚胎上的高浮雕效果,是用采和台的錾刻工艺完成的,而不是剔地。

点评

精美: 5.0
精美: 5
看得我好想真真实实的学学老银制作!才能看懂啊!  发表于 2012-10-30 20:33
都惊动严老这等世外高人啦……万福万福  发表于 2012-7-23 08:54
小论据大论证,精彩。  发表于 2012-7-21 12:50
剔底工艺的存在{人证物证具在}http://www.3d9r.com/thread-251637-1-1.html  发表于 2012-7-20 23:16
满纸的专业术语,老师啊  发表于 2012-7-20 20:34
学习了,谢谢锦桐mm~ !佩服ing~~:p  发表于 2012-7-20 18:11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90 收起 理由
严世农 + 10 很给力!
夏墨兰 + 8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166

主题

4652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89825
注册时间
2009-8-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2-7-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锦桐 发表于 2012-7-20 17: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古代银作有剔地这种工艺吗?小陈兄说没有“剔地”时,我当时也在旁赞同,因原来就一直有觉得说泥巴可以 ...

受教了。

143

主题

5311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7083

三多讨论版版主三多杰出贡献者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QQ
注册时间
2009-6-7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讨论简单一点的问题。如果用刀剔刻银片(厚度以普通锁片做参考),会不会在背面留下痕迹?

点评

前提是不能太薄。。。  发表于 2012-7-20 19:14
不会  发表于 2012-7-20 19:12
银民公仆

143

主题

5311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7083

三多讨论版版主三多杰出贡献者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QQ
注册时间
2009-6-7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记铺 发表于 2012-7-20 15: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同客观性,否定一棒打死绝对论。
个人认同浙南剔底镯(本人藏品)有图有真相

请问苏兄,这件东西属于剔底吗?为什么?

P1060214.jpg

点评

free是动手的,所以知道不看背面不能确定。苏兄的镯子是管状密封的,所以看不到背面,因此不能证明就是剔的。  发表于 2012-7-20 21:14
和苏兄31楼第图区别在哪里呢?  发表于 2012-7-20 21:09
錘压粗模成型,再錾刻刀修.  发表于 2012-7-20 19:34
正面看不出来  发表于 2012-7-20 19:12
有图未必有真相  发表于 2012-7-20 18:49
银民公仆

188

主题

1622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10

积分
77127
QQ
发表于 2012-7-2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剔底的话需要银皮有一定的厚度.空心或是封底的首饰基本可以排除是剔底的.原因就是肉不够,剔的话容易透了.在斜刻的饰品中就有透光,或是背面有刻过的痕迹.:)一般的高浮雕都是正反抬  踏后的效果.而剔底的话,用力轻,不会在背面留下敲打的痕迹.剔底是确实存在的,剔底工具手上就有几个.至于制作的时间问题,很好解释的,以前没模具,要做出厚胎的首饰,很多时候就用到剔了,也就是说剔底是比较古老的一种手法
17576122

15

主题

7341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7952

三多讨论版版主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注册时间
2008-4-12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福建出土清中早期高浮凸鐲说,高于鐲面的紋飾肯定是焊接上再修飾,但是与鐲面同高的紋飾就有剔底的情形

点评

小陈老师,下次我带我的藏品给你看看,两件一模一样的东西,但是你可以看出剔出的每一笔都不一样的,也许实物更能体现出来  发表于 2012-7-20 22:11
龚兄好,剔铜很常见,因为材质不同。请兄再仔细观察分析手里的东西,清中早被认为的剔底器物。有同类的几件被找出焊接残留小孔。  发表于 2012-7-20 21:30
请小陈老师看看胡文明风格的铜杂件,当时剔地是很高级的工艺,很多人学习胡文明做炉的做法的,这是我听前辈说的和自己对比实物自己感觉的,当然不一定对,小陈老师也可以去看看胡文明做的炉,大家公认是用到剔的  发表于 2012-7-20 21:19
底面最后是需要錾底纹的,是不是刀刻无关重要。纹饰的立面边缘可以用刀修理的。有何理由一定要用刀挖坑呢?  发表于 2012-7-20 21:17
老范的观点是对的,我见过很多这类东西,有些整个器物是浅浮雕的,就是完全是在一个平面剔出花纹的  发表于 2012-7-20 21:16
呵呵,若朋友们手边有多些个的福建出土高浮凸厚鐲,比对一番,就会知道清中早工藝之美!  发表于 2012-7-20 21:13
关键是剔底并不能比锤錾做出更好的效果。愿意多花功夫但并不能获得更漂亮效果,何苦来?  发表于 2012-7-20 21:11
赞同范老观点。 其实两种工艺的使用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时为了效率而有时却要求精益求精,古人的认真程度不是按我们现在人的思维来的,费时费工费力费银就是为了一种追求和效果。  发表于 2012-7-20 21:02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收起 理由
你好0509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收藏能怡情養性,又能見多識廣。收藏就是緣份,不能擁有,就尽情欣赏吧!

143

主题

5311

帖子

3万

奖励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7083

三多讨论版版主三多杰出贡献者三多九如专家贵宾

QQ
注册时间
2009-6-7
性别
发表于 2012-7-2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期民初有许多贴焊的东西,大部分没有打底纹,很容易辨认是焊的。如果打上底纹,不知谁能看出是焊的。这类东西数不胜数。

点评

充分讨论,分清是非,没有坏处。只是一个讨论观点,让大家把话说完,你又何必这么早就下结论呢,我向来尊重事实。对的我会坚持,错了我欣然改正。也请你看看自己的马踢镯,是否错把捶錾看成剔底了。  发表于 2012-7-20 22:03
小陈老师:你的观点没有摆正心态,在事实面前一概找理由否认.一位受尊敬的大家是尊重事实捍卫真理!吸取大家的正面性,补足自己的不足其实也是一个大家的风范!  发表于 2012-7-20 21:51
另外一些是大面积锤錾,边缘修刀,背面并不留捶打痕迹。  发表于 2012-7-20 21:35
银民公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三多九如收藏网 ( 浙ICP备07032836号 )

GMT+8, 2024-5-15 19:29 , Processed in 0.1402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